大阪大學通常被稱呼為阪大。它位于日本關西地區(qū)工業(yè)城市大阪。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以下兩個機構:一是適塾,專攻自然科學。 1838年塾主緒方洪庵召集一些門生講授醫(yī)學,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澤渝吉就在這里求學。后來,適塾幾經演變成為專門的醫(yī)學學校。大正四年(1915)正式使用“醫(yī)科大學”這一校名,1931年根據“帝國大學令”正式命名為大阪帝國大學,設在醫(yī)學和理工兩部。
二是漢學塾(亦稱懷德堂),成立于1724年,由商人出資經營,以研究人文科學為主,后成為大阪帝大的法文學部。大阪帝大成立不久,由大阪工業(yè)學校發(fā)展起來的大阪工業(yè)大學也被合并進來,成為后來的工學部、微生物病研究所、產業(yè)科學研究所等機構。
歷史沿革
大阪大學起源于1724年設立的漢學塾懷德堂和1838年由緒方洪庵設立的蘭學塾適塾。作為后者的發(fā)展在1931年創(chuàng)設了由醫(yī)學部和理學部組成的大阪帝國大學。作為日本國內的舊制帝國大學的第六所,最初以醫(yī)學部和理學部開始,創(chuàng)立不久就已“理科的阪大”而嶄露頭角。
到1933年,吸收了大阪工業(yè)大學成為工學部,以次形成了理學部、工學部和醫(yī)學部的三學部體制。雖然也有設立文科學部的設想,但是由于當時的時局而未能實現。
二次大戰(zhàn)后,阪大發(fā)生了非常大的變化,可以說是迎來了第二春。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結束后的1947年,改稱為大阪大學,1949年的學制改革,合并了舊制的大阪高等學校、浪速高等學校和大阪藥學專門學校,成為了以理、醫(yī)、工、文、法經的5個學部和一般教養(yǎng)學部的新制大阪大學。
隨后,法經學部在1953年分離為法學部和經濟學部,醫(yī)學部也在1955年與1960年分別獨立出了藥學部和齒學部,并在1961年新設了基礎工學部、1972年從文學部獨立出了人間科學(人類科學)部,從而確立了現在的10學部體制。
除了以上10個學部,作為大學院(相當于研究生院)的獨立研究科,1989年設立了語言文化研究科、1994年設立了國際公共政策研究科。2002年從基礎工學研究科獨立出了情報科學(信息科學)研究科,同年,以細胞生體工學中心為主體,設立了生命機能研究科。2004年作為第15個研究科新設了俗稱法科大學院的高等司法研究科。
文學部
思想文化學、倫理學、中國哲學、印度哲學、日本史學、東洋史學、西洋史學、考古學、日本學、人文地理學、日本語學、日本文學、國學、比較文學、中國文學;英美文學、英文文學、德國文學、法國文學、美學、文蕓學、音樂學、表演學、美術史學
人類學
人類科學科、行動學講座、行動生態(tài)學講座、社會環(huán)境學講座、基礎人類學講座、臨床教育學講座、教育環(huán)境學講座、志愿人類科學講座、全球化人類學講座
法學部
法學科、國際公共政策學科
經濟學部
經濟經營學科
理學部
數學科、物理學科、化學科、生物科學(生物科學、生命理學)
醫(yī)學部
醫(yī)學科(6年制)、保健學(看護學、放射線技術學、檢查技術科學)
牙科學部
牙科醫(yī)學(6年)
藥學部
藥學科(6年)
工學部
應用自然科學(応用化學科目、応用生物工學科目、精密科學科目、応用物理學科目)、応用理工學科(機械工學、生產科學)、電子信息工學、電氣電子工學、信息通信工學、環(huán)境能源工學科、地球綜合工學、船舶海洋工學、社會基盤工學、建築工學
基礎工學部
電子物理科學、化學應用科學、合成化學、化學工學、系統(tǒng)科學、機械科學、電子系統(tǒng)科學、生物工學、情報科學、計算機科學、軟件可學、數理科學
外語學部
中文、韓語、蒙古語、印度尼西亞語、菲律賓語、泰國語、越南語、ビルマ語専攻、ヒンディー語専攻、烏爾都語、阿拉伯語、波斯語、土耳其語、俄羅斯語、匈牙利語、丹麥語、瑞典語、德語、英語、法語、意大利語、西班牙語、葡萄牙語、日語
大學院
文學研究科、人類科學研究科、法學研究科、經濟學研究科、理學研究科、醫(yī)學系研究科、牙醫(yī)學研究科、藥學研究科、工學研究科、基礎工學研究科、語言文化研究科、國際公共政策研究科、信息科學研究科、生命機能研究科、高等司法研究科